中文
Profile
VIEW MORE
>>欢迎咨询报考2026年硕士/博士研究生<<        张新生(1978~),男,博士,教授(博导),管理学院副院长。2009年12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2013-2014),2016年12月晋升为教授,现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项,陕西省重点产业链项目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陕西省社科基金2项、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3项等,主持横向项目6项,并参与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社会治理;管理智能决策与优化;能资环(能源、资源、环境)智能管理与优化...
zhangxinsheng
Professor
Paper Publications
基于GTWR模型的黄河流域县域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Release time:2025-09-07 Hits:
DOI number:
10.13227/j.hjkx.202504054
Journal:
环境科学
Key Words:
黄河流域;;县域尺度;;工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影响因素;;GTWR模型
Abstract:
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与产业集中区,是推进“双碳”战略目标的关键区域。基于2003~2022年黄河流域9省共957个区县的工业碳排放数据,运用M-K趋势检验、Theil-Sen斜率估计、Moran’s I指数和重心迁移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县域尺度下碳排放的分布格局与演变特征,构建GTWR模型以识别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工业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下游地区的多数区县增速显著,而中游部分地区虽整体表现为中低排放区域,但资源型重工业区县如神木市仍显现高排特征,上游地区则持续维持低排放状态,整体呈现出“东高西低、高值离散”的空间结构。②全局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表现出高度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长期稳定于陕晋宁交界地带,低-低聚集区则主要锁定在上游工业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③碳排放重心主要稳定于山西省内,迁移路径有限,标准差椭圆整体呈“西南-东北”方向拉伸,空间方向高度一致。④GTWR模型的决定系数R<sup>2</sup>为0.873,优于OLS、TWR与GWR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城镇化率和工业企业资产在多数地区呈显著正向作用,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部分区县发挥出抑制效应,存在空间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工业碳减排空间差异化治理提供参考。
Page Number:
1-24
ISSN No.:
0250-3301
Translation or Not:
no
Date of Publication:
2025-07-11

Pre One:基于二次分解与MAML–MHA–DELM的电力行业碳排放预测模型研究

Next One:资源型城市多维韧性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识别——基于山西省地级市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