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延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个人信息 更多+
  • 教师拼音名称: chenyanxin
  • 所在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学历: 博士研究生
  • 性别: 男
  • 学位: 博士学位
  • 在职信息: 在职

个人简介

陈延信,1974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粉体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中国硅酸盐学会工程技术分会副会长,陕西省新型干法水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粉体工程技术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带头人。

主要从事粉体工程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水泥、氧化铝、煤化工、钢铁冶金、磷化工等行业。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泥窑炉煅烧过程强化及减排技术”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核心团队成员,成果“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入选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国家重点低碳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在氧化铝行业,主持取得成果“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在煤化工领域,组织构建了粉煤输送床低温热解新工艺,实现粉煤秒级热解、快速熄焦钝化、余热预热干燥等三种不同形式的粉体物料热处理过程。在难选铁矿石资源化开发方向,提出“预抛尾-干法粉磨-悬浮态磁化焙烧菱铁矿-磁选”新工艺;对煤炭行业排放的煤矸石废渣,提出“悬浮态焙烧活化”制备低碳胶凝材料的新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


  • 教育经历
  • 工作经历
  • 社会兼职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暂无内容
MORE+
  • 获奖信息
  • 学术荣誉
  • 曾获荣誉
    暂无内容
    暂无数据

团队成员

粉体工程技术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
团队介绍:
粉体工程技术与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创新团队传承自徐德龙院士创建的粉体工程研究所,其形成具有天然性,其发展是对徐德龙院士学术与技术创新的继承和延续。
团队围绕气固相过程工程系统,凝练粉体材料制备、两相流传热与反应过程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发粉体工程共性关键技术,继而将核心技术在高硫铝土矿焙烧脱硫,输送床粉煤低温热解,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低品位菱铁矿高效选矿,磷石膏资源化等领域拓展应用。形成了适用于粉体工程的成套工艺技术、设计理论和装备,建立了从装备开发—工艺设计—终端产品性能提升的完整技术产业化链条。在强调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应用。
(1)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与技术:开创性地完整建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开发出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技术,高固气比生产线过程简洁、构思新颖,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已获得国家专利,与国内外等规模同类技术相比,各主要指标创水泥生产国际领先水平。
(2)冶金渣大规模替代水泥熟料制备高性能生态胶凝材料技术研发与推广:创造性地集成创新出集烘干、高压辊式粉磨、金属与非金属矿物及R0相分离、颗粒分级和气体与微粉分离为一体的冶金渣超细制备新工艺和低振动高压立磨装备,各主要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制约我国冶金渣资源化利用的瓶颈问题,提升了我国低能耗超细粉碎、高效分离等重大共性技术及装备水平和推广应用能力,构建了建材工业与钢铁工业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经济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钢铁企业废渣资源化利用的进程。该成果2016年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7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高硫铝土矿悬浮态预热焙烧脱硫-快速冷却工艺:2012年提出采用稀相悬浮态粉体物料热处理技术完成粉料的预热、快速反应与冷却过程的完整工艺方案。该工艺彻底消除了硫对氧化铝溶出工序的有害影响;提升了氧化铝溶出的多项工作特性指标。该成果突破了低品质铝土矿资源利用的瓶颈,缓解了我国氧化铝行业资源匮乏的重大现实问题。
(4)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该技术围绕“水泥制造全流程系统的能效提升机制”、“水泥制造过程快速监测与智能调控”、“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系统集成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三大科学问题,在“制粉过程优化技术”、“窑炉煅烧过程强化技术”、“窑炉煅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技术”、“全流程信息化系统集成”等技术研发方向取得突破,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同专业博导 同专业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