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

赵创要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教师姓名:赵创要
教师拼音名称:Zhao Chuangyao
所在单位: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历:博士研究生
性别:男
联系方式:cyzhao@xauat.edu.cn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职称:副教授
在职信息:在职
主要任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毕业院校:西安交通大学
所属院系:建筑设备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工程热物理    
其他联系方式
研究领域

建筑热环境调节与控制

 建筑热环境调节与控制通过集成动态隔热材料(如相变材料、气凝胶)、智能通风系统(基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与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可再生能源耦合技术(太阳能-地源热泵、光伏-热电协同系统)及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如遮阳、自然通风、屋顶绿植),实现对室内温湿度、空气品质、热舒适性的精准调控,同时降低建筑能耗并抑制霉菌与污染物,推动健康建筑与全生命周期低碳管理。其核心在于平衡人本需求(热舒适性、健康性)与能源-环境可持续性,覆盖从单体建筑到城市尺度的多层级热环境优化。


建筑节能技术

 建筑节能技术聚焦于通过被动式设计优化(如高性能围护结构、自然通风与采光)、主动式系统升级(高效暖通空调、智能能源管理)及可再生能源整合(太阳能、地源热泵、建筑光伏一体化),系统性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能耗与碳排放。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中,重点包括外墙外保温改造(如真空绝热板、气凝胶复合材料)、老旧门窗更换(低辐射Low-E玻璃、断桥铝型材)、设备能效提升(磁悬浮冷水机组、变频热泵)及能源系统智慧化重构(数字孪生监测、需求响应调控),结合政策激励(如中国《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金融工具(绿色信贷、合同能源管理)与用户行为引导,推动存量建筑从“高耗能”向“近零能耗”转型,典型应用包括德国被动房(Passivhaus)改造、中国北方清洁取暖工程等,未来挑战涵盖改造成本分摊机制、历史建筑保护与节能兼容性,以及AI驱动的个性化节能策略优化。


气-液相变传热传质强化

 气-液相变传热传质强化通过设计微纳结构表面(如仿生超疏水/超亲水涂层、多孔介质)、优化两相流动(如气泡/液滴动力学调控)及多物理场耦合(热-流-质协同作用),显著提升冷凝、蒸发、沸腾等相变过程的传热传质效率与稳定性,其核心目标是解决高热流密度场景下的局部过热、能量损耗及设备尺寸限制问题。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能源系统(热泵、核反应堆冷却)、电子器件散热(芯片两相冷却、数据中心液冷)、化工过程强化(精馏、海水淡化膜蒸馏)及航空航天热控(微重力相变散热)等领域,并推动系统向高效化、紧凑化与低碳化方向发展,未来挑战包括相变界面动态行为的精准调控、复杂工况下材料/结构的耐久性优化,以及智能响应表面与机器学习驱动的跨尺度设计。


先进储热技术

 先进储热技术是能源存储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通过显热储热(如熔盐、水)、潜热储热(相变材料)及热化学储热(可逆化学反应)三类技术,实现热能的高效存储与释放,其核心目标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并助力“碳中和”。显热储热技术成熟、成本低,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热发电和工业余热回收;潜热储热凭借相变材料的高能量密度,在建筑节能和电子设备热管理中优势显著;热化学储热则以超高能量密度和长期无损储热能力,成为高温工业与季节性储热的关键。该技术在可再生能源整合、工业节能、建筑供暖、电力调峰及交通热管理等领域潜力巨大,但面临材料循环稳定性、系统热损失及成本高昂等挑战。未来发展方向聚焦于复合相变材料创新、高温热化学储热工程化、多能源系统智能集成,以及政策驱动的规模化应用,有望成为构建灵活、低碳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全球能源结构转型。